悠然坐在奥利芬特(r.oliphant)这1位太和银行上环分行经理的办公室内,沈万福1边看着奥利芬特(r.oliphant)主动呈交上来的太和银行上环分行在1953年1月至12月初的经营业绩以及其它的财务资料、1边在心中思索着现代银行经营理念与模式的变革历程!
比较有趣的1点是,在当下时期的银行经营理念当中,‘关系’始终是现代银行遵守的根本运营原则之1,即简单来说,无论是在港岛、还是在霉国的现代银行,其实都是依靠为‘关系户’提供服务来赚取收入,极少主动去发展新的客户,也就是俗称的‘吃老本’!
原本匯豐、渣打为首的英资银行也是秉持着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依靠客户来发展客户、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具有潜力的新客户;直至韩国半岛战争1触即发,让港岛地区作为大6与国际社会的进出口贸易的转口港的作用急速下降,霉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华夏大6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封锁,各种重要物资被禁止运往华夏大6,从而导致了港岛地区的转口贸易出现严重衰退,进1步又促使港岛地区的失业率、破产率蹭蹭上升,然后……
然后匯豐、渣打等英资银行也好、恒生为首的华资银行也罢,都大量流失了许多高净值客户,更是演变成为1大串的坏账,差点又1次出现了挤兑危机!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匯豐、渣打等英资银行终于舍得放下了高傲的头颅,主动开设了1家分行来专门处理与华人客户的业务往来,更是开始逐步放开对华人客户申请贷款来创办企业的严厉限制,在前世之时,名震全球的第1华人船王包育刚便是通过匯豐银行提供的长期贷款才得以购买船只来运输货物,更是依赖着匯豐银行的关系与资金,这才顺利收购了9龙仓集团!
相比较于前世的港岛金融界是英资占据主导力量,如今沈万福所处的这1个时空的港岛地区,其实金融界依旧是英资处于绝对优势,但至少华资也是在逐渐崛起,且不说沈万福控制的太和银行‘属性不明’,就说‘根正苗红’的、成立最早之1的华资银行——
恒生银行在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革之后,终于在今年(1953年)6月初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正式摘除了‘银号’的注册名、改为‘恒生银行’,并且从公众有限企业改为私人有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变更为股份董事制,创始人之1的何善蘅依旧是担任重组之后的恒生银行的第1任董事长,任期原本是两年,后来经过股东大会的修改,最终确定任期是3年!
在港岛地区,在不把太和银行列为参考目标之前,恒生银行已然有成为华资银行真正的扛把子的气象,其股份制改革之后的第1任董事长何善蘅更是被港岛华人亲切地称呼为‘何伯’,不仅是因为何善蘅德高望重,更是因为何善蘅率先打破了港岛银行界约定俗成的规矩
——原本港岛的英资银行1直专注于发展大富商、大世族这1类大客户、而有意识地忽略了有着更加急切需求的中小企业主,这也是导致港岛地区工业没有提前发展起来的原因之1,但是何善蘅主动出面与那些希望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主进行洽谈,并且在考验这些中小企业主的经营品质之后,从中挑选了1部分作为恒生银行率先支持的‘劣势’客户!
何善蘅曾经说过自己开银行就是为了方便广大群众,而且何善蘅做生意就是看重这个人是否讲究诚信,如果这个人的品行恶劣,那么何善蘅是不会跟这个人做任何1笔生意!
沈万福倒是与何善蘅打过不少交道,当初他与堂弟沈万钧走私暹罗香米的第1艘散装船还是何善蘅通过自己旗下的大昌贸易行低价出租给沈万福,让沈万福成功地攫取到了东洋国地下黑市走私物资的1杯羹,待到沈万福取得了太古船坞的部分股权、与施怀雅家族展开了合作之后,也是逐渐放弃了那1艘散装船,转为当作副船使用,目前还在太古船坞进行定期体检,待到定期体检结束、确认没问题之后,就要重新交付给花好月圆公司使用!
如果将太和银行与恒生银行放在1起对比,其实没有什么对比性,只因在恒生银行还在专注于港岛、濠江以及南洋的业务之际,太和银行已经借助j.p.摩根银行与大通国民银行的硬关系,趁势进入了东洋、南韩国以及霉国3个国家的主要城市,虽然目前多数是以办事处的形式开战业务,然而比起恒生银行来说,已经是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除此之外,或许就连匯豐银行这1位港岛金融界的霸主也不清楚,即太和银行的核心资本已经超过了1亿港元,附属资本更是突破至5000万港元,控制的总资产也来到了5亿港元的历史高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为港府当局承销了价值1000万港元的港9铁路工业债券、价值500万港元的启德机场债权股票据,以及为维多利亚港的‘填海造6’工程在1周之内就筹资了2000万港元,其中沈万福以个人名义认购了1000万港元的优先股债券!
港岛地区的银行是全能型金融机构,包括有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机构的职能与业务,但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沈万福在回到港岛之后,就立即对太和银行的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