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危中有机(二十四)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韩国半岛的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其原因是大量自由资本从东洋涌入。但是在整个20年代,韩国半岛的工业进展不是很大,因为涌入的私人资本主要投资在轻工业方面。虽然1923年在韩国半岛接连发现115种矿物和粘土,但矿业是在30年代后才开始发展的,因为东洋本土在30年代出现的业繁荣需要大量的煤和铁矿石,所以加紧了对韩国半岛的矿产开发、掠夺。
根据有关史料表明:在1920年韩国基本是农业国,农业占国民总值(gnp)的88.1%,工矿业加起来仅占4.1%。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发生在30年代,到1939年,农业产值占gnp比例下降到42%,工业和矿业加在1起上升到45%。30年代的变化,使韩国工矿业的产值超过农业,涌现出1批新的工业区和现代工厂。1910—1945年间,韩国的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率为15%。到1945年东洋投降之前,韩国的整体生产能力比东洋相差不是很远。
但是,韩国半岛的这种工业模式具有严重的畸型性,即在1930年以后的工业效率增长快,主要是扩充军备的需要,东洋国官方动员大量垄断资本进入韩国半岛,大工厂都是由3井、3菱和安田等大财阀建立的。
由于是战争需要所推动,因此韩国半岛在这1时期发展最快的是化学工业,而韩国半岛也变成了东洋国对话战争的兵工厂,这势必造成韩国半岛的工业结构变成畸型。
虽然这1时期的韩国半岛工业年增长率为15%,但1910--1940年纯商业产品的平均年增率只有3.2%——两相对比之下,就足以看出韩国的工业结构的不协调性。
并且,30年代出现的新工业区都在韩国半岛的北部,接近伪满区域的咸镜道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而在韩国半岛南部则主要是水稻农业区和汉城--釜山1带的轻工业地带。
这就造成了韩国半岛的北边是技术先进的现代重工业,韩国半岛的南边是技术比较落后的轻工业和传统农业,这种结构对独立后的南韩国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1948年当南韩国成立政权、而北韩国当即断绝了电力供给之时,整个汉城处于1片漆黑。
如果把日治时期韩国半岛发展工业的特点进行总结,那就是:东洋殖民当局推动的、私营主体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这是对李氏王朝集权官僚制封建经济传统的重大改变——在此之前,李氏王朝直到19世纪末工矿企业仍是由官方垄断,不允许私营。而东洋殖民当局却提侣、鼓励民间兴办企业,用法律保护私人的工商业经营活动。
东洋国殖民当局推动韩国半岛的工业化,动员的主要是东洋人的资本。
无论在第1产业或第2产业的投资中,东洋人的资本都占统治地位。例如,1938年对制造业的投资中东洋人占87.7%,韩国人只占12.3%;矿业中,东洋人占的比例更高,1945年的煤矿投资,东洋人占94.8%,其他矿业更高达96%,东洋殖民者当时向世界鼓吹的“迅速发展的韩国”,主要是指移居韩国半岛的东洋人的发展。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有了保护私人财产的立法和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韩国人的资本投资也不断增长。例如金性洙的“京城纺织会社”、安熙济的“白山商会”、以及平蘘的1些针织厂、橡胶厂、制鞋厂,都是很有影响的企业。
韩国人企业份额少,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旧的两班阶级以及地方豪强虽然在土地调查中丧失了许多特权,但是他们还是把原来占有的土地以及家族或村里的公共土地、山林、原野当作自己的所有地登记注册成为私产,他们是地主、是韩国人中的富有阶级——
但是这些人受儒教观念束缚太大,难以产生较强的工业和商品经济意识,“知足常乐”,不去进行工业投资,顶多作1些转卖农产品的买卖。
在日治时期出现的韩国人企业家阶层,主要来自“常民”和原先归信西方教之人,他们的工厂和企业都是靠节俭和艰苦的劳动积累而办起来的。
当时向东洋人置办的银行贷款很困难,他们不相信韩国人的技术,所以,在技术要求高的矿业方面,韩国人的份额最小。
东洋殖民当局的统治,加强了韩国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1920年底,韩国人的工厂只有99个,到1931年底达到2424个。此外,随着20年代开始的工业发展,人力资源也得到相应的开发。到1944年,制造业部门有1900多个韩国工程师,矿业1300多个,服务行业有2000多个;韩国人中总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7900人,管理人员7200人,公务员和其他白领172000人,服务员和小商122100人。
东洋人依靠剥削韩国工人进行原始积累——根据韩国总督府1929年对雇佣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的调查数字,东洋国成年男工平均日工资2.32圆,韩国成年男工平均日工资1.00圆;东洋国成年女工1.01圆,韩国成年女工只0.59圆。韩国工人实际工资可能比这还小。
另外,资本家还雇佣男女童工,他们的日工资只有0.30元到0.40圆。而这种工-->>